韓國Coser在BW展會引發爭議
### 《棕色塵埃2》Coser在BW展會上引發爭議
在今年的BilibiliWorld(BW)展會上,韓國遊戲《棕色塵埃2》官方邀請的職業Coser“Yasal”以超高的還原度和極具衝擊力的舞台表現成為全場焦點,一度被現場觀眾甚至網絡上的網友刷屏稱讚為“降維打擊”,被譽為“韓國Coser教科書級水平”。然而,這份驚艷的表現卻意外地在本土COS圈引發了許多爭議。
一些國內Coser及其粉絲對Yasal“搶流量”和“惡意抬高出場費”的行為表示不滿,甚至進行指責和舉報,事件很快演變成了網絡圍攻和網路暴力。還有觀眾質疑主辦方對於嘉賓服裝、表演尺度和安保流程審核不嚴,爭議一波接一波。
這場風波表面上是一次偶發的跨國競賽,但實際上也把中國COS圈在職業化、市場化和文化自省方面的一系列老問題全都暴露在聚光燈下。
最直觀的差距其實是生態環境的不同。韓國、日本等地的頂尖Coser背後往往有專門的經紀公司支持,團隊齊全,包括造型師、燈光師、舞監甚至法務顧問等,從服裝造型、舞台調度、動作編排到衍生周邊等方方面面都打磨成“產品級”案例。而國內除了少數頭部紅人,大多數Coser仍處於“半業餘”階段:服裝和妝造多靠本人或親友幫忙,宣傳和後期也是手工DIY,收入渠道不穩定,缺乏專業分工。因此,當職業選手登場時,本土選手自然感到巨大壓力。
另一方面,對於BW這種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型二次元展會來說,不少Coser希望能站C位。一看韓方嘉賓幾乎碾壓式吸睛,某些Coser內心難免生出落差,一時間在網上情緒化地喊“搶飯碗”、“拉高市場價格”,最終將矛盾激化成舉報、互撕甚至更極端的行為。
再說產業鏈問題。國內大部分展會機構或活動方一直把“流量”、“打榜”作為評判Coser價值的唯一標準,結果許多專攻手工、注重表演的Coser因為粉絲數不多,賺不到多少報酬,而那些靠顏值行銷、甚至靠邊緣化內容吸粉的Coser反而能賣出高價出場費。這一套虛浮的定價和評價體系在Yasal這樣超過國內平均水準的海外嘉賓出現時徹底崩塌——因為人家無論身價還是水平都擺在那裡。不少人於是順勢把矛頭轉向了“抬高行業價格”,其實現象背後是機制“內卷”到極致,客觀反映了國內市場的失衡。
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作用也不可忽視。如今粉絲組團應援、玩梗、拉陣營簡直如同網遊開黑,意見對立後,輿論瞬間兩極化,理性討論空間幾乎不存在,更多的是喊打喊殺。
事實上,國內Coser的亂象已經到了需要診治的地步。筆者認識一位老師,非常厲害,自己也是十幾年的Coser,身材極佳,肌肉線條完美,Cos的角色也超級還原,算是國內最早一批為愛發電的Coser之一。就因為在抖音的一些擦邊Cos視頻下面評論了一句:“人好看但是不還原”(已經非常委婉了),被其粉絲追罵一百多條網路暴力。這已經不是低齡化的問題,而是失去了基本的人性。
事件擴大後,一些本屬於職業倫理或行業規範的話題,也被捲入了性別議題和標籤撕裂。部分Coser在海外平台發布成人內容,這種事情本來就是灰色地帶,但作為官方嘉賓,如果沒有明確區分個人業務和公眾身份,很容易被指“吃兩頭飯”。特別是在海外平台從事灰色地帶的情況下去造謠對方職業Coser模特嘉賓擦邊,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。
反觀韓國那邊,團隊對定位和商務邊界拿捏得當,反而藉“無邊緣內容”作為賣點強化了品牌專業度。而當事態進一步升級為“韓援壓榨女性勞動價值”或者“歧視女性身體”時,原本職場層面的競爭和文化交流就被性別對立綁架了。個別涉事者甚至用“女權敘事”為自身爭議行為開脫,反而消耗了公共的同情心,讓平權討論更加困難。